前言

  在香港,廣州話最流行,目前它仍是中文教學的主要媒介,因此許多在香港出版的字典都有粵語注音,但這些粵語注音,卻有部分跟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有距離,令人感到無所適從,下面是一些例子:

  字典音 香港通行讀音
[zan2] [can2](哂)
[fui2] [kui2](繪)
[zau2](走) [zaau2](爪)
[zaak3] [zaa3](炸)
[maan4](蠻) [maan6](慢)
[lyun5] [lyun2]

在《廣韻》中,上列各字的反切是:

 
之忍、直刃二切
呼罪切
陟柳切
側伯切
母官切
力卷切

  由此可見,字典音比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更接近傳統的反切。可是,要全面照顧韻書上的反切是不可能的,請看下列例子:

  反切 香港通行讀音
丕飲切 [ban2]
於力切 [ji3]
以證切 [jan6]
烏甲切 [aat3]
胡狄切 [hat6]
德冷、都挺二切 [daa2]

  同一反切的字,到了現在,也有分化為不同音的,例如:

  反切 香港通行讀音
烏莖切 [ang1]
櫻鸚 同上 [jing1]
郎計切 [lai6]
戾唳 同上 [leoi6]
同上 [dai6]
居慶切 [ging3]
同上 [ging2]
息七切 [sat1]
同上 [sik1]
他歷切 [tik1]
同上 [tek3]
憶億臆抑 於力切 [jik1]
同上 [ji3]
烏甲切 [aap3]
同上 [aat3]

  正如明代陳第 (1541-1617) 《毛詩古音考·序》所說:「時有古今,地有南北,字有更革,音有轉移,亦勢所必至。」文字和語音,都是會演變的。就以文字為喻,「春」字小篆作萅,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萅,推也。從艸,從日,艸春時生也,屯聲。」楷書作「春」,「芚」旁變作「𡗗」,可說是完全沒有道理的。但我們還不是照樣把它寫作「春」嗎?這就是約定俗成。

  同樣地,廣州話的訂音,也有許多學者贊成約定俗成。問題是,哪些音我們接受,認為是約定俗成;哪些音我們不接受,認為是誤讀。「刊物」的「刊」,讀 [hon1] 還是 [hon2]?「綜合」的「綜」,讀 [zung3] 還是 [zung1]?這對小學教學來說,尤其重要,因為小學生比較單純,如果同一個字,不同老師有不同的讀音,將會給他們造成困擾。《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》的出版,將會減少異讀,這無論對小學語文教學或粵音規範化來說,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。

  不過,由於長期以來,各安所習,對訂音的標準、原則以至每個字的建議讀音,相信都會有不少不同的看法。希望各位讀者多提意見,使這本讀音表能及早作出修訂。

羅忼烈
單周堯